亭子桥小学     亭子桥中心小学     学校动态    学校动态
当前位置:
时间: 2025-10-30 14:08:56
来源:亭子桥小学

融合教育:让每一朵花如期绽放,共绘教育温暖图景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有的娇艳欲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则带着与众不同的 纹路,需要更细致的呵护与适宜的阳光。而 融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致力于为所有孩子打造平等成长土壤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它打破壁垒,拥抱差异,让每一份独特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滋养。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并非 “特殊儿童简单融入”,而是 “兼顾每一位儿童的发展需求”融合教育不仅仅是 “让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核心是 “教育公平”:无论儿童是否存在特殊需求(如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肢体障碍等),均有权利与普通儿童共同参与课堂学习。

它并非要求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强行适应普通教学节奏”,而是学校通过调整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式等举措 —— 例如为肢体障碍儿童增设无障碍通道,为注意力不足的儿童安排靠前座位,为语言表达较慢的儿童预留充足的回答时间 —— 为不同儿童创造适配的学习条件。

简言之,融合教育拒绝将 “有差异的儿童” 与普通群体隔离,而是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同时针对性解决其面临的学习与生活困难。

二、融合教育的价值

融合教育并非单向的 帮扶行动,而是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普通儿童及学校均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模式。

1. 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助力其融入社会,提升适应能力

在普通班级环境中,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能自然接触社会交往规则与常规学习节奏,这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社会化实践场景。例如,语言沟通能力较弱的儿童,在与同伴的日常互动中会更主动地尝试表达;注意力易分散的儿童,在集体学习氛围的带动下,专注力可得到逐步提升。相较于封闭的特殊教育环境,融合教育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掌握社会适应技能,减少未来与社会发展的 隔阂感

2. 对普通儿童:培养包容意识与共情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普通儿童在成长阶段接触有特殊需求的同伴,能逐步理解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常态。他们会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差异 —— 比如主动等候行动不便的同学,耐心倾听语言表达不流畅的同学说话。

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包容意识、共情能力与责任感,是课本知识难以直接传递的重要素养,将对其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 对学校:推动教育模式优化,提升教育质量

开展融合教育,要求学校与教师突破传统 标准化教学的局限,转向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教师需参加培训,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调整课堂管理策略,这一过程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能让学校的教育生态更具灵活性与包容性,最终使所有在校儿童受益。

图片1.png 

图片2.png

三、家校合力促融合

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不能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配合、同向而行,唯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儿童营造稳定、良好的成长环境。

1. 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家长:调整心态,主动沟通,积极配合

部分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家长可能存在焦虑情绪,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或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对此,家长可从三方面着手:

1主动与学校沟通:向班主任、学科教师及特教老师详细说明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对嘈杂环境敏感、需要定期提醒学习任务等),为学校制定针对性支持方案提供参考;

2树立积极教育心态: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避免将其视为 教育负担,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如自主整理书包、独立完成简单任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3配合学校落实教育举措:若学校采用特定方法帮助孩子(如通过卡片辅助语言学习),家长可在家中延续相关训练,形成家校教育闭环。

2. 普通儿童的家长:科学引导,避免贴标签,培养孩子的包容心

家长需引导普通儿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特殊需求的同伴:

1避免不当评价:不使用 奇怪”“能力差等标签评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而是向孩子传递 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尊重并帮助有需要的人的观念;

2鼓励孩子积极互动:可组织孩子与有特殊需求的同伴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如共同参与手工制作、户外游戏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理解差异。

 

 

融合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爱心与坚持的长期实践。它或许会面临挑战,或许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与完善,但当我们看到特殊儿童在同伴的陪伴下逐渐开朗,看到普通儿童因理解而变得更温暖,看到学校的教育生态愈发包容时,便会明白这场实践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份独特都应被尊重与珍视。让我们携手,以融合教育为帆,以家校合作为桨,助力每一朵 花儿都能在平等、包容的阳光下,如期绽放,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栏目导航